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讓小孩不怕看牙,爸爸媽媽講話不NG






NG說法一:平時胡亂恐嚇小孩。

「你不好好刷牙,到時候牙齒都被牙醫叔叔給拔光!」

 
冤枉啊,牙醫叔叔可沒有這麼愛拔牙的好嗎!常常小朋友一走進診間,就會摀著嘴巴說:我不要拔牙齒~然後開始眼泛淚光。這時真的是好氣又好笑,雖然覺得小孩這樣的舉動還真是可愛但還是會氣家長給小朋友灌輸的這種錯誤既定印象,好像牙醫就只會拔牙一樣!(牙科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好嗎XD拔牙聽起來這麼恐怖,如果跟牙醫綁在一起,好像每次來看牙,牙齒就會被拔掉幾顆,我想不只小朋友,大人也會害怕吧!

另外,常常在這種時候,為了要先安撫小朋友,只好用:「我們只是嘴巴阿大,沒有要拔牙。」的說法,慢慢誘導,讓他先坐上診療椅。結果這時候好死不死,這個小鬼頭的蛀牙真的嚴重到需要拔牙怎麼辦?害得牙醫師沒有台階下,失信於小朋友,破壞了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關係。你跟我說小朋友做完就忘了,哪會記得你騙過他?這你就錯了,我的小病人們看完牙齒拿過了一次小禮物回家,下次如果我忘記給,他們都會記得跟我要呢XDD,記性好得很!

NG說法二:在看牙前,不經意透露出自己的看牙緊張經驗。

「等下我們要去看牙醫,阿你要乖乖地、要勇敢喔,看完我們去買玩具」

這應該是最常遇到的NG說法了,這句話看似很正面,充滿著溫馨關懷的正向能量,但其實隱約地透露出家長你自己對看牙的恐懼!換個說法就很好懂了,如果今天是帶小孩去吃麥當勞,你會跟他說:「我們等下吃麥當勞要乖乖的、勇敢喔,吃完我們再去買玩具嗎?」,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小朋友在這個階段學習能力強,是很會察言觀色的,當他發現你心懷不軌,好像要推他上死刑台一般,這種內心的壓力,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增加看牙前的不安與焦慮。

不過,這種溫馨關懷的正向能量也不是不好,是牙醫師在「治療中」常常會用到的小手段,利用小朋友對小禮物的莫名執著(通常是貼紙或是氣球XD),帶哄帶騙,慢慢誘導小朋友,讓他們能夠乖乖地配合治療。


NG說法三:看牙過程中,說什麼都NG



在治療過程中,家長的角色就是多講多錯,不要講話最好,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就是最好的幫忙。因為在兒童牙科治療中,是一個醫師、病童、家長的三角關係,當兒童與家長之間有過多的互動,小朋友的注意力會無法聚焦在醫師身上,醫師就無法掌控全局、控制治療的步調

雖然每個小孩都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但有時家長太寵小孩,只要小孩一哭一鬧就順著孩子,這樣會害得小孩得寸進尺,好像他一哭我們就會停手,變本加厲的「演出」,害治療無法進行下去。因此,理想上,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醫師能直接與小朋友溝通的模式,要讓小朋友知道:他沒有爸爸媽媽做靠山,爸媽是站在醫師這邊的。

除了為了建立這種溝通模式,另一個理由是因為多嘴的家長時常會不經意的爆料。舉個例,就拿上牙科麻藥來說好了,一個有經驗的兒童牙醫師,會費盡千辛萬苦的心力去隱藏打麻藥的針頭,會利用各種詞彙代替、弱化「打針」的可怕。但就在這時家長多嘴的一句「等下打個針就沒事了、牙齒就不會痛痛了喔!」看似輕鬆寫意,但讓小朋友聽到「打針」這個關鍵字,就像開關被啟動一般,一陣情緒波濤洶湧襲來,久久不能平復。先前的鋪陳,也就一切前功盡棄。

 NG說法四:看牙後,回頭碎念小孩剛剛不佳的表現。

「哭什麼哭,就跟你說沒事吧,又不會痛!」

聽到家長這麼一說,我的臉上都掛滿無奈的三條線,小朋友好不容易辛苦地完成治療,應該要得到的是肯定的鼓勵,而不是這種揶揄的嘲諷。

另外,家長們你們不是小朋友,你怎麼知道小朋友不會痛?誰能保證牙科治療的過程中都不會痛?或許,如果今天這個治療用在我們大人身上,整個過程真的不會感到「痛覺」,但對小朋友來說,他們懂得字眼太少,無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痛」常常對他們來說,就只是個「不舒服的代名詞」,就像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只能哭一樣;剛學會說話,所有不舒服的感覺,只能用覺得「痛」來表達。

這也讓我想到,在電影《全面啟動》中裡的一句話「當我叫你不要想大象,你會想到什麼?」很自然的,聽者還是會想到大象。當你跟小朋友說「不會痛」,本來不痛的,他就越想越痛。痛、不痛這種主觀的感覺,也許在大人身上,事先提醒能產生一種預期心理,減緩治療過程中的焦慮。但對小朋友來說,他們還不是一個理性的生物(?),這種說法對他們沒有好處,反覆的提醒剛剛不舒服的看牙過程,只會害他們的記憶停留在「看牙醫=不舒服」,這種不舒服跟看牙醫連結在一起的想法產生。這也是為什麼,看完牙齒最後都會給個小禮物的原因,如果能夠讓小朋友產生「看牙醫=來拿小禮物」的印象,就再好不過!

結語

面對牙醫的恐懼不要說是小朋友了,大人都害怕,畢竟口腔環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很私密的器官,要放這麼多陌生的器械到嘴巴裡,卻又要完全不緊張、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如何降低病人的焦慮,並且讓病人順順利利地完成治療,就是我們牙醫師和家長該共同一起努力的事。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我牙齒又不痛,為什麼醫生要我抽神經?




這是一個在看診過程中
時常困擾病患的問題  (困擾病患也就困擾著醫生阿~)

要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要先了解抽神經到底是在抽什麼?

抽神經,應該要先正名一下,改作 根管治療

簡單來說:就是把跑到牙齒內部(牙髓、根管)裡頭的細菌清除乾淨

(圖片修改自:http://www.shutterstock.com/)

蛀牙的過程大概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在淺層蛀牙的時候
    因為蛀牙距離牙髓神經還有厚厚的一片牙本質保護著
    不會有什麼感覺
    把蛀牙清乾淨之後,補牙補起來就可以
  • 但隨著蛀牙越蛀越深
    牙髓神經對外界的刺激越來越敏感
    時常在喝冰的或吃甜食的時候感到酸軟
  • 最後蛀牙突破所有牙本質的防線,跑到牙髓神經之內

    這時
    一切都回不去了

    牙髓神經因為蛀牙細菌感染,開始發炎疼痛
    此時稱作「牙髓炎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的痛,就是這個個階段的痛

    但是即使這麼痛
    很多人對看牙的恐懼勝過這樣的疼痛
    一忍再忍
  • 就這樣,蛀牙的細菌隨時間慢慢地攻佔了整顆牙齒
    最後牙髓完全壞死,又變得沒感覺了!(神經都被細菌吃死掉了,當然沒感覺)

    但由於先前的疼痛都消失了
    你卻誤以為你的牙齒戰勝了細菌,好像安然無恙
    但其實這個時候牙齒裡面滿滿的細菌啊!
    這時,就得透過抽神經(根管治療),才能治療這顆牙齒

但很多人想說:我牙齒又不痛,為什麼醫生要我抽神經?
就延誤了治療


你以為細菌會這樣善罷干休嗎
漸漸地,細菌開始突破這顆牙齒的防線
跑到周圍的骨頭裡,產生所謂「根尖病灶

「蛀牙蛀到骨頭裡去了!」可能常常會聽到醫生這樣形容

到這個階段
就會在哪天,你抵抗力變差的時候
牙床整個腫脹,痛起來,甚至蜂窩性組織炎!

到時候不僅根管治療成功率下降
有時還演變成要拔牙才能治療的局面。


因此
不痛、沒感覺,不代表牙齒沒有出問題!
當牙髓壞死,此時時常沒有症狀,但確實是需要抽神經才能治療的呀!



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

缺了牙,該植牙呢?還是做牙橋?

缺了牙,該植牙呢?還是做牙橋?

植牙


這個問題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影響的因素很多(見附註),在不同的case會有不同的治療計畫

不過拿我自己做例子:
如果今天是我缺牙,我會想選擇植牙。
(其實內心很不想舉自己當例子,我不想缺牙阿~~)

理由很簡單:

1. 我不想為了中間的缺牙,去修磨隔壁牙齒(不懂的請看下面示意圖)。一來隔壁牙齒健康,修磨掉多可惜,二來天然的還是比較好用阿!
牙橋
傳統牙橋:隔壁兩顆牙齒磨小(磨成圓柱形),假牙做三顆套上去
植牙
植牙:不必動到前後牙齒,直接在缺牙區放入植體(人工牙根)
同時我又能夠接受:

2. 我心理上能夠接受植牙手術,這裡要強調的是:植牙是一個手術

植牙手術要把牙肉切開,翻開,看到骨頭以後,在骨頭打一個洞,把植體(人工牙根)放進去,縫起來,等幾個月骨頭與植體癒合的差不多以後,再手術一次,把植體接出來,套上一個牙套,才完成治療。

聽起來很可怕,也會有術後腫脹疼痛的問題,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

植牙
植牙手術示意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google,但畫面血腥要有心理準備

3. 我生理上也能接受植牙手術,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植牙的!

  因為植牙是手術的關係,要考慮到:
    1. 病人的身體狀況是不是能夠承受這個手術,以及術後的傷口復原能力(年齡、凝血功能、血糖控制、有沒有抽菸等等);
    2. 還要考慮缺牙區骨頭的條件,植牙可以比喻成蓋房子,地基不好就不能蓋,骨頭條件不好(骨質酥鬆、高度不夠、寬度太窄等等),想植牙也沒辦法植牙。
4. 我能夠維持高標準口腔衛生配合植牙治療

植牙以後,如果沒有好好注意清潔,牙齦會持續發炎,造成植體周圍骨頭破壞,最後植體鬆脫,前功盡棄。不過,其實不管是植牙或是傳統牙橋,都要維持高標準口腔衛生啦!

植牙
左邊 是健康的;右邊 植體周圍發炎,造成骨頭破壞

5. 我治療時間也能配合

在手術後,恢復過程中,要等待植體與骨頭癒合,保守的療程會拖到3到6個月之久,不適合趕著出國或是心急的人。

6. 我經濟上能夠負擔(大不了叫老闆從我薪水扣...T_T)

現行診所植牙價錢就我所知大概6萬到8萬吧,相較比傳統牙橋大概貴上兩倍左右。



總結
其實仔細一看,只有第一點是植牙的優點,但我會為了這個優點而選擇植牙。
而選擇植牙的同時,就要能夠配合2~6的附帶條件,不然技術在好的牙醫師也難為無米之炊啊!


附註:有時考量到美觀、咬合、同時口內有沒有其他地方缺牙等等條件,會針對不同的case制定出不同的治療計畫,但這太複雜了,會有些例外,就不在這篇的討論範圍之內~




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幫倒忙!

今天值班,星期日晚上的急診室依舊吵雜

牙科的急診雖然不像醫科一樣繁忙
但偶爾也是會有一不小心撞斷牙齒的病人,血肉模糊的跑來求診

像今晚就有一位
「病人是個兩歲小弟弟,從沙發上跌下來,下門牙撞斷了」急診醫師打來描述著病情

天哪!完了,病人才兩歲,等下一定又是一場鬼哭神號的戰鬥

沒想到,我一趕到急診室
弟弟不知是哭累了還是嚇傻了,出奇的淡定,也乖乖地坐上了診療椅

但就在這個剎那,爸爸媽媽開口了
「弟弟要勇敢喔~」
「不痛不痛,等一下看完牙齒給你看海綿寶寶~」

說著說著,弟弟竟然開始嚎啕大哭!

新手爸媽的建議














各位爸爸媽媽你們不要幫倒忙!


這是弟弟的第一次看牙,他什麼都不知道
就像你們帶他第一次去吃麥當勞一樣

你會在麥當勞門口前停下來跟他說等一下要勇敢嗎?不會!
你會在吃完麥當勞以後還給他看海綿寶寶嗎?不會!

小朋友雖然不知道等一下要幹嘛,但他知道
你們會講這些看似安撫的話,表示等一下會有「你們覺得」很可怕的事情發生!

他當然就越想越害怕,一發不可收拾。


你們可以換種說法,用客觀的方式描述等等會發生的事情

「這椅子很厲害喔,還可以躺下來」
「把嘴巴張大大,手放肚肚上」
「嘴巴阿阿,給醫生叔叔看看牙齒喔」

這樣就不會把你們的焦慮轉移給孩子。

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牙齒撞掉了怎麼辦!


牙齒撞掉了該怎麼辦!
希望這會是篇對大家「一點也不實用」的文章!

趕快把掉了的部分找回來!有機會再種回去!

既然這是一個緊急的情況,那我們廢話不多說:
註:就醫時間越快越好,一小時內會有較低的併發症
(圖片來源:iadt-dentaltrauma.org)

不小心大力的撞到了牙齒,牙齒可能會是斷了一截或是整顆掉了出來

如果是斷了一截
這比較單純,先把斷掉的部分找回來,再趕快就近找牙醫,看能不能再黏回去。
如果斷裂面沒有延伸到牙髓或是牙根、骨頭之下,是有機會直接把斷裂的部分黏回去的。

如果是整顆牙齒掉了出來
這就比較緊急了,如果是小朋友,通常六歲到十二歲之間換牙,先趕快回想一下這是顆乳牙還是恆牙

如果是乳牙,先小小鬆了一口氣,乳牙是不建議再放回去的,就讓它隨風而去吧!但還是趕快去看牙醫,檢查一下有沒有其他的問題,之後要定期回診追蹤恆牙發育狀況。

如果不幸的,是恆牙掉了出來
這時你得開始跟時間賽跑,黃金救援時間越短越好,最好能在一個小時以內
超過一個小時之後,牙根表面的細胞幾乎無一存活,重新種植回去後,發生牙齒骨性沾黏(ankylosis)和牙根吸收(Root resorption)的機會大大提升。

那這時該怎麼做?
  1. 找到牙齒
  2. 抓住牙冠的部分(不知道怎麼分牙根牙冠?就是白色沒有血的的那一端!)
    千萬
    不要抓在血淋淋的牙根!
  3. 快速的在水龍頭下沖十秒鐘!記得先把排水孔堵住!不要去搓洗牙根!
不要抓在牙根的部分
找回牙齒時,不要抓在牙根的部分!
(圖片來源:http://vecto.rs/designs/teeth)
接著你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 鼓起勇氣自己當牙醫,馬上把牙齒放回它本來的位置,扶著它,趕快去找牙醫!這是最好的選擇!越早放回原位,越少牙根表面細胞死亡,之後發生的問題就越少!
  • 如果不敢,沒關係!你可以:
    1. 先把牙齒泡在生理食鹽水裡面。
    2. 沒有生理食鹽水?沒關係!去買杯冰牛奶,把牙齒放到裡面!
    3. 沒有錢?在荒郊野外?沒關係!
      把掉出來的牙齒含在自己的嘴巴裡(臉頰跟牙齦之間)。
    4. 如果是小朋友怕有吞下去的危險,叫他把口水吐出來,跟牙齒一起裝著也行!
總之,切記:不要用衛生紙包著!不能浸泡在清水裡面!還記得國中的實驗課嗎?泡在清水裡面的話,牙根表面的細胞會脹破的!

牙齒含在嘴巴大概像這樣(大誤)
牙齒沒這麼大顆啦!但大概就是含在這個位置!
圖片來源:(ettoday.net)

最後,帶著掉出來的牙齒,趕快就近找到牙醫,分秒必爭!
同時也把牙齒撞到的時間記住,讓牙醫可以評估接下來的處置!


你知道你的牙齒一直在長(ㄓㄤˇ )長(ㄔㄤˊ )嗎?




你知道你的牙齒一直在長(ㄓㄤˇ )長(ㄔㄤˊ )嗎?

牙齒長在嘴巴裡雖然每天看起來都好端端的在那裡

但你知道嗎?
其實牙齒並不是固定不動的,雖然我們的牙齒不像老鼠一樣誇張的一直長
但他們彼此之間有個互相牽扯的力量

後面的會往前推、前面的會往後倒;下面的往上長、上面的也往下長
舌頭把牙齒往外推,臉頰把牙齒往內壓

牙齒就這樣我推你、你推我,互相推來推去,推得高高興興
久而久之也就安安分分地長在一個固定的位置

但是,一旦這個平衡被破壞了,後果將不堪設想

像是下面這個跟野狼親過嘴,從此再也無法跟人親嘴的男人
自從嘴唇被野狼咬掉以後
沒有臉頰把牙齒往內壓的力量,就只剩下舌頭將牙齒往外推的力量
牙齒開始被肆無忌憚地往外推出去,變成現在這副模樣


(圖片來源:ETtoday)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不過,在一般人的身上,平衡被破壞的這種事情其實並不少見,像是:


  • 發生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小朋友:
    習慣吸吮大拇指、咬手指睡覺,吐舌頭、或是喜歡習慣性性感咬下唇的人

    手指頭的介入,擋在上下門牙之間
    上面的門牙會往外暴出去(就是大家常說的暴牙)
    下面的門牙會往內倒,上下牙齒漸行漸遠,甚至最後前牙開開的、沒辦法碰在一起
    也因為嘴巴合不起來,後面牙齒沒有互相咬住、沒有互相頂住對方的力量,牙齒也就越長越長(ㄔㄤˊ ),最後影響到下巴閉合的位置,甚至影響臉型,臉也越來越長

這些又萌又可愛的動作,卻都是對口腔健康有不良影響的壞習慣

  • 若是發生在習慣用嘴巴呼吸的病人身上
    正常人用鼻子呼吸的時候,舌頭會頂住上顎,平衡住臉頰往內壓的力量
    但是用嘴巴呼吸的時候,上排牙齒少掉了舌頭往外推的力量,臉頰把牙齒往內推
    最後導致咬合不正



  • 某顆牙齒掉了,對側的牙齒就開始長(ㄓㄤˇ )長(ㄔㄤˊ )
    前面的牙齒往後倒、後面的牙齒往前跑,前後牙的位移造成鄰近的牙齒牙縫變大
    就這樣長啊長,直到哪天他們三個又互相碰在一起,達到新的平衡

    但最後這個新的平衡並不是個自然健康的狀態,常會伴隨著牙周病,也造成日後治療的的困擾


黃色箭頭:對咬牙漸漸長長
白色箭頭:鄰近牙齒傾倒
紅色圈圈:鄰近牙齒牙縫變大

  • 還有可能是只長了上面的智齒,下面的智齒沒有長出來原本好好的,但突然有一天發現,上面的智齒竟然咬到下面的牙肉,造成口腔潰瘍
    這也是因為沒有牙齒跟他咬在一起,結果越長越長(ㄔㄤˊ )的例子


結語
改掉這些壞習慣,讓你的牙齒長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如果有牙齒掉了趕快尋求協助,不要讓他空在那裏,雖然不痛不癢看起來好像沒問題,但其實慢慢地影響到附近的牙齒,問題可大了!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晚餐後刷了牙,到睡前也沒吃東西,可以不刷牙嗎?



晚餐後刷了牙,到睡前也沒吃東西,可以不刷牙嗎?

答案是:不行的。

那為什麼睡前一定要刷牙會這麼重要?

首先你要知道
其實單單靠刷牙這個動作是沒有辦法預防蛀牙的,除非同時配合使用含氟牙膏。 (註一)

換句話說,能夠預防蛀牙的其實是口中的"氟"

不過,很不巧的是,因為嘴巴會一直持續地分泌口水
因此在晚餐刷完牙後,隨著時間過去,停留在口中的"氟"也漸漸地被口水沖淡

晚餐後刷完牙,等你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停留在口中的"氟"早就越來越少 (註二)

但你可別因此討厭你的口水
因為口水在嘴巴裡可是扮演著抵抗蛀牙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口水在對抗蛀牙具有下面四個功效:

  1. 酸鹼緩衝作用:比Extra還厲害,讓你在飯後半小時就可以中和口中酸性。
  2. 抗菌:口水中含有免疫蛋白,可以對抗蛀牙細菌!
  3. 流動的口水,清潔牙齒:正所謂流水不腐、滾石不生苔。
  4. 保持口中鈣濃度,使牙齒持續再礦化:什麼是再礦化?就把他想成是一種蛀牙的修復過程吧!

口水分泌不足的病人,可是遠比健康的人容易蛀牙許多

回到正題
不幸的是,在睡著以後,口水的分泌量會跟著減少,形成一個更容易蛀牙的口腔環境

講到這裡不必太灰心,因為相反的:
口水分泌量減少,也就不會有過多的口水稀釋掉刷牙後口中的氟濃度,氟化物停留口中、抵抗蛀牙的效果可以更持久。

研究顯示:直到睡前才刷牙,12小時之後,口中的氟化物濃度仍與白天刷牙後1~4小時後的濃度相當。

結論
因此,直到睡前一刻再刷牙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想說晚餐飯後才剛刷過牙,到睡前都沒有再吃東西,就不刷牙,小心在睡覺的時候讓蛀牙細菌有機可趁!

註一、
使用含氟牙膏(1000ppm-1500ppm)比不用牙膏能夠有效的減少21~28%的DMFS蛀牙率。

註二、
這也是為什麼隨著每日刷牙次數的增加,預防蛀牙的效果也能提升。
每日刷兩次牙比只刷一次顯著地減少6~22%蛀牙發生的機率。
Marinho vC, Higgins jP, Sheiham A, Logan S. Fluoride toothpastes for preventing dental cari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3, Issue 1.

參考資料
Dental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caries in children. Edinburgh: SIGN; 2014.
(SIGN publication no. 138). [March 2014]. Available from URL: http://www.sign.ac.uk